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稀有鮈鲫眼发育的形态变化,并分别对视网膜发育早期神经层、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及眼发育后期视网膜的总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稀有鲫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时期形成的眼原基,与两栖、哺乳类动物不同,其眼原基是由间脑向左右伸出的对称外突实体;在尾芽期眼原基向腹侧弯曲、侧向伸长,随后开始内陷,在尾泡期形成视杯。眼原基外层与外胚层紧贴的部分将发育为视杯的内层、神经视网膜,而眼原基其余部分将分化为视杯的外层、视网膜色素层。在尾泡期之后,视网膜色素层停止有丝分裂开始形成色素颗粒,此时视网膜神经层开始分化。视网膜这两层结构在发育早期分化的有序进行可能与早期胚胎头部内空间以及附近的间充质细胞有关。从神经胚期到尾泡期,视网膜色素层厚度由42.3±0.8μm减小到4.8±0.4μm,视网膜神经层厚度从37.1±0.2μm增加到43.7±0.6μm,而从尾鳍期到孵出期视网膜总厚度从42.7±1.2μm逐渐增加到98.3±2.1μm。与所有脊椎动物一样,稀有鲫眼的视网膜分化也是按照由内向外的顺序进行,晶状体、角膜及其他结构在孵出时已基本发育完全。  相似文献   
2.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已作为新型实验动物而逐渐成为生物学研究各领域的热门对象,但是,其系统分类位置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制作了稀有鮈鲫的透明骨骼标本,对其骨骼特征进行描述;选取47个形态特征,与鲤科各亚科鱼类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建立了分支分析特征矩阵,并使用PAUP4.0软件中的最大简约法(MP)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稀有鮈鲫和鮈亚科鱼类聚在一起,属于鮈亚科。  相似文献   
3.
稀有鮈鲫性别决定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属于亚科、鮈鲫属,俗称金白娘、墨线鱼,主要分布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被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列为濒危鱼类。    相似文献   
4.
稀有鮈鲫胚后发育和幼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室养条件下稀有 鲫胚后发育与幼鱼生长的特点。稀有 鲫的胚后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共11个时期,在水温24.7—31.8℃的条件下,初孵仔鱼经25—30d即可完成胚后发育。在胚后发育期间,仔鱼、稚鱼及幼鱼呈线性生长,每日增长0.52mm左右。饲养条件对生长和发育均有很大影响。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采于四川省汉源县、灌县及彭县的亲鱼,其后代在生长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6.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毒性试验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作为毒性试验材料的可行性。采用换水式试验,在硬度为200mg/L(以CaCO3计)、pH7.8±0.2、温度24-25℃条件下研究了铬、铜、锌和五氯酚(PCP)对稀有鲫的急性毒性。重铬酸钾对2日龄稀有鲫的24h和96h和LC50控制范围分别263.6-334.7和1153-178.5mg/L(n=8)。铬、铜、锌和五氯酚对2日龄稀有鲫的急性毒性值(96hLC50)范围,从铜的52.2μg/L到铬的52000μg/L,毒性大小的顺序是铜>五氯酚>锌>铬。研究结果表明,稀有鲫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7.
野生和近交稀有Ju鲫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RAPD技术对稀有Ju鲫近交10代及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无论从多态位点的比例,个体间的共带率还是多样性指数来看,近交10代的遗传多样性极低。在226个RAPD位点中,野生群体有近半数的位点是多态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2911-0.3235间,表明自群本保持了较丰富遗传多样性。近交10代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差异十分明显。野生群体间在11-19个位点上的表型频率存  相似文献   
8.
稀有鮈鲫对不同生境的选择性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生境的识别和选择性偏好是保障鱼类生存和繁衍的重要能力之一。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为研究对象,使用沙、水草和石块在观测水缸中进行多种排列组合以构建不同的生境类型,基于在各区域的停留时长和中线跨越次数两项参数,测试稀有鮈鲫对不同生境类型的偏好以及营养状态、生境组成物数量、环境照度对该行为影响。结果表明,稀有鮈鲫对不同的生境类型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偏好,对仅水草生境偏好程度最高,对仅石块生境的偏好程度最低。该偏好行为在24 h的禁食后变化不显著(P > 0.05),但生境组成物数量和环境照度对该行为具有显著影响(P < 0.05),其偏好程度随水草数量和照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包含8棵水草及1 000 lx的照度下最高。  相似文献   
9.
Rare minnow (Gobiocypris rarus) is an endangered small fish endemic to 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a (GT)n enriched genomic library, 32 microsatellites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Nineteen of these loci were polymorphic in a test population with alleles ranging from 2–7, and observed and expected heterozygosities from zero to 0.8438, and 0.2679 to 0.8264, respectively. In the cross-species amplifications, 13 out of 19 polymorphic loci were found to be also polymorphic in at least one of the 7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of the subfamily Gobioninae. These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level of genetic diversity to evaluate the fine-scale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rare minnow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for the conservation purpose.  相似文献   
10.
以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复溶水为试验相,采用96h急性毒性试验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东湖茶港排污口底泥对稀有的鮈鲫毒性。结果显示,高浓度的复溶水对稀有鮈鲫胚胎、仔鱼和幼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而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更为敏感。随着复溶水浓度的增加,稀有鮈鲫受精卵孵化率降低,仔鱼畸形率增高、成活率降低、生长减慢;对胚胎—卵黄囊吸收阶段的NOEC、LOEC和MATC分别为12.5%、25%和17.68%;对幼鱼96h LC50为69.1%。本文的研究还表明,底泥经晾晒后毒性大幅降低,暗示恢复东湖通江状态并让水位自然涨落,可能有助于缓解污染、恢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